这两年混动车市场十分火爆,蓝牌/绿牌、自吸/带T、单电机/双电机、有挡位/没挡位、前驱/四驱...品牌多元,种类繁多,价格更是能从10万+,一直覆盖到100万以上的豪车,甭管多少预算,只要你想买车,基本都能从汽车城找到自己需要的。
俗话说,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,所以,今天我们不聊产品,重点说说不同五花八门的混动车都有哪些特点,让每一位买车的用户,都能根据自身诉求判断产品特点,并选择合适车型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蓝牌VS绿牌
站在用户视角,混动和混动最大的区别应该就是上蓝牌,还是上绿牌,而具体到产品层面,蓝牌就是油电混动,丰田本田旗下目前热销的基本都是这类;绿牌就是插电混动,例如比亚迪现在全系混动车都是该类型。
雷克萨斯RX500h:油电混动,蓝牌
五菱凯捷混动铂金版:2.0L发动机,阿特金森循环
如今的混动车大多采用混动专用发动机,AT们不再像燃油车那样强调外特性曲线,转而更关注在稳定转速&负载下的燃油经济性,即热效率特性。这种需求的改变,使得发动机研发开始全面转向,任何新技术应用都开始为经济性服务。普遍意义上,混动专用发动机的功率/扭矩数据都会明显低于同排量的燃油车发动机。
哈弗二代大狗:1.5T发动机,米勒循环
目前混动专用发动机的自吸方案和带T方案都有,但两者的差别却不局限于进气方式。自吸发动机普遍使用阿特金森循环,例如丰田、五菱、传祺在混动上使用的2.0L发动机,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通过凸轮轴可变气门正时系统让进气晚关,使得原本进入燃烧室的空气又“吐”出去一部分,这样一来膨胀比就大于压缩比了,从而用更少的混合气燃烧做工。
带T发动机则采用的米勒循环,例如比亚迪、长城、吉利在混动车上的1.5T发动机,TA也是通过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实现高压缩比,不过为了弥补小排量带来的进气不足,所以普遍采用VGT可变几何截面涡轮增压器,用来在除进气冲程以外的工况保持住进气压力(之前马自达用的是机械增压方案),外加供油、冷却、润滑等其他电气化技术支持,普遍结构也复杂得多。
有挡位VS没挡位
从这个角度看的话,目前市场上的混动车有三类,保留独立变速器、只有物理挡位的、连物理挡位都没有的。都以国产车举例的话,代表车型分别是长安UNI-KiDD、哈弗H6DHT、比亚迪唐DM-i。
长安UNI-KiDD:保留三离合六挡变速器
首先是类似长安智电iDD系列这种混动方案,TA采用的是发动机+前桥单电机的动力组合,后端是三组离合器以及六挡齿轮箱,可以为两种动力来源提供机电耦合&解耦,并在不同模式下进行功率分流,这是典型的P2布局。特点是基于燃油车改造的成本低,因为保留变速器,所以调速范围更广,可以在低车速时通过主动拉高发动机转速获得更更强的动力输出。
当然,相应的,复杂的离合+齿轮机构,也会影响动力响应和传动效率,外加电机要同时负责发电&驱动,所以整车在亏电状态的燃油经济性普遍差点。
比亚迪护卫舰07:没有变速器
至于另外两种,都选择取消了独立变速器,并在发动机右侧布置两台电机。类似比亚迪DM-i这种的话,一号电机会与发动机直连,主要负责发电和功率平衡;二号电机则会通过减速器、半轴直接连接车轮。所以,0-80km/h都是靠二号电机驱动,发动机即便工作也是发电状态(串联模式),而在80km/h以上,发动机则会通过一组离合器和齿轮变速后直接连接到半轴(发动机直驱),此时,如果整车有更大功率需求,电机也会参与驱动,提供额外动力输出。
哈弗H6DHT:支持两个挡位物理变速
而像长城柠檬DHT那种增加了两挡齿轮变速的系统,则是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,在发动机端加入了高低挡位,这样一来,原本要80km/h车速,稳定在2000rpm转速的发动机才能参与驱动(传动齿比是固定的),现在因为有个低挡位调速后,40km/h就能进入发动机直驱模式。拉低直驱模式的发动机转速门槛,意味着高效传动会来得更早,在更多场景下都有出色的经济性表现。
单电机VS双电机
只讨论前桥电机单元的话,目前单电机主要有长安UNI-KiDD、大众帕萨特PHEV、宝马535Le的P2方案,另外上蓝牌的48V轻混车也全都是P0或P1布局的单电机方案,例如奥迪A8的BSG48V轻混系统,奔驰S级的ISG48V轻混系统。
宝马535Le:前桥单电机
关键词: 都有哪些